崔昊:软件工程师的非典型浪漫

——-

撰文:-

2022-08-19

一提到软件工程师,大家都有刻板的固定印象:稀疏头发,格子衬衫。但崔昊头发浓密,笔挺的工装衬衫洗得雪白,聊到生活也会风趣横生。面对工作,他一板一眼,精确到分毫,又是典型的软件工程师形象。他的自主创新、潜心钻研、勇于前行,组合成一串代码,是献给工作的非典型浪漫。

第一行代码:自主创新

崔昊,研究生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毕业后,在2010社招进入山东航空。信息工程师的工作内容会根据项目变化而变化,每年都不同,但崔昊主要还是从事项目建设和系统开发的相关工作。

刚入职,从事的工作内容主要是项目维护,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补bug”。因为业务能力精湛,工作上手快,2011年就开始带项目。当时那个项目在2011年立项,200多万元的大型项目,交给一个入职一年多的新人,可见崔昊能力过硬,深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项目于2012年开始建设,是关于飞机QAR数据综合利用的系统,可以掌握飞机的运行情况,分析飞机的运行数据,了解飞机发动机状态。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和完善,项目在2013年正式上线。在开发的过程中,崔昊意识到整个系统的核心关键在于QAR解码技术,而航空公司是不具备这个技术的,需要依托专门的软件开发公司去完成。

崔昊想要自己攻克这个“卡脖点”,如果总是被扼住“喉咙”,开发什么都要受限。软件工程师不服输的那股“撞南墙”劲儿上来了,他想做出一个有业务有技术的项目。

整个过程很难,因为没有任何先例可参考。日常的工作还要继续,译码技术只能利用工作碎片时间和下班后研究。一个人,一台笔记本电脑,一盏台灯,相伴一个又一个夜晚。有时候觉得,在这个飞速旋转的社会中,像崔昊这种少量、专注的人着实令人着迷和钦佩。他坚持专注,很长一段时间,以一种持之以恒的耐受力做着旷日持久单一的内容,失败再失败,无惧又无惧,与难点卯上了,一定要克服它。他是软件工程师的体质,有不妥协的信念。

好在之前维护系统时打下了基础,又在带项目的时候跟开发商学习了一些知识,2年多的时间,不停查阅资料,搞透了这个难点,又用1年多的时间,不停修改试错,最终写出了程序。灵感到来的时候,也曾焚膏继晷,废寝忘食;突破某一个难点的时候,也曾暗暗握紧拳头,情不自禁给自己叫好。千日代码写了几万行,千千万万,都是心血。

2015年,QAR译码系统开发完成,而这核心技术也在日后慢慢显露出巨大作用。

第二行代码:潜心钻研

2017年,飞行部申报局方研究项目《飞行品质日常监测管理系统》。飞行品质管理是长期发展的过程,项目很受领导重视,公司领导亲自命名这个项目为F-ROMS,除了是英文缩写,更寓意项目组要积极探索,以目标为引领,结果为导向,建设优质的飞行品质管理系统,提升飞行安全。

崔昊组织团队承接了这个项目,这是一次全新需求,大数据刚刚兴起,在全行业都是空白。他和同事在与供应商、开发商探讨时,也曾想借鉴行业内的成熟方案,但是考察整个市场都没有,了解了好几家后,发现这些供应商、开发商也都没有做过。因为是从无到有的创新技术,第三方开出的成本价非常高,崔昊思忖再三,既然如此,都是空白,为何不自己亲自做。

皑皑白雪,在清晨从未有人踏足,崔昊是那片领域内第一个留下印记的人。但他说自己也没想过做出多伟大的事儿,只是觉得,能为公司省下一些成本,能尽自己所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就挺好。

说做就做,2017年年中开始研究方案,项目组员不断磨合,在研讨中激发灵感,崔昊除了整个项目进程的把控,还负责系统的架构设计和优化,也需要攻关重点技术疑难,解决大体量数据的存储问题,那段时间他沉浸式投入其中,兢兢业业,忘却时间。不过他也习惯了,这种一丝不苟真空似的状态,让他觉得每一天都被有意义的事情填满。软件工程师的使命让他不得不砥志研思,软件工程师的热爱让他甘之如饴。

2017年底系统第一版呈现,效果不错,呈给民航局结题,得到极大肯定。有了初步的胜利,项目组都信心倍增,于是再接再厉,在第一版基础上继续优化,努力实现飞行品质、飞行安全、管理工作的提升。

结题后时间更为充裕,项目组将系统优化重点放在数据价值如何体现之上。如何提升利用率?机组如何通过数据促进自我技术的提升?如何保障数据的及时性?如何体现数据关怀?一次次自我发问,一次次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他对学问始终保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像在通关,一关接一关,他饶有兴致接招,游刃有余。同时在完善系统之上,崔昊希望能跟山航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量体裁衣,优化出更适合本公司使用的飞行品质日常监测管理系统。疫情期间,项目功能性开发量降低,崔昊带领项目组响应公司苦练内功的要求,着力思考运用新技术实现架构升级。

功夫不负有心人,崔昊和团队的付出,收获了累累硕果。相比于旧平台,新系统计算效率提升460倍,存储使用降低95%,节约硬件资源16万元,一站式飞行品质管理平台监控准确率高达99%。公司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有毫秒级数据分析的航司,例如风险排查,3年50万多条航线的信息只要十几分钟就可以排查出来。崔昊项目团队的研发成果申报4项发明专利,其中1项已拥有专利证书,这是公司首个软件类发明专利,获得省级软件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中国民航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这个奖的含金量在民航业首屈一指。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多次得到局方认可,受邀参加中美大数据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分享此项目,在场所有专家赞不绝口。不久前,崔昊所在的山航“数字化驱动研究社(SDA-DDS)”团队获第一届全国民航青年创新创效大赛银奖、华东赛区金奖。

16人的团队,2382人天的开发,13.4万行的代码,创造市场价值400多万,数字呈现的是结果,令人赞叹,而过程中的种种,只有崔昊和他的团队知道。

第三行代码:勇于前行

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对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首先,软件技术更新快,需要不断学习;其次,将学习运用在实践中,需要找到最优技术方案;最后,要对业务有所了解,技术的价值要依靠业务实现,实现业务需求是最终目标。

而在这一切之上,是责任心。一个代码出错,就会失之千里,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工作内容在架构、设计、开发、测试方方面面都要涵盖,每一步都要谨慎,勇担责任,高度负责,让每一个代码都确保无误。

崔昊知道,当决定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就是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不论接手什么项目,都一定是荆棘遍布,而他绝不退缩,钻研到底。

关于未来的工作计划,崔昊希望可以将团队开发的这个飞行品质日常监测管理系统在整个民航界推广,这个系统是先进的,在业内打破了空白,可以为其他航司带来明显效果,同时在推广过程中,也可以与其他航司的经验共享,集各家之所长,合力做更高升级,可以为整个民航业做点事,以民航局、山东省委对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目标,立足公司实际,施展业务专长,为中国民航智慧民航建设、为山东航空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确保航空运行绝对安全,确保人民生命绝对安全”,飞行安全永远是整个民航的第一要务。他不仅心系公司,更放眼于整个民航。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崔昊是合格的;作为一名民航人,崔昊是卓越的。

崔昊与妻子相识于他曾就职于的软件公司,他负责开发,妻子负责测试,“她就是负责天天给我提bug的”。工作中她提他的“bug”,生活里他也习惯接受她的建议,三行代码是我们所了解的工作中的崔昊,近乎完美,他的bug只在她面前展现。他说自己不爱表现,但他的浪漫分明写在对她的关心和迁就里,超典型的。